張博士醫考在線課堂是一個專業的醫考學習平臺,為同學們提供張博士醫考中心提供的大量教學資源,豐富的教學視頻,幫助你輕松掌握考試要點!
張博士醫考在線課堂是張博士醫考中心網課名師所講。張博士醫考中心的考試研發團隊是一批以張銀合博士為首的多年從事考試研究、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來自協和、北醫等知名學府的醫學博士及教授組成。他們經驗豐富、思維縝密、眼光獨到,教學緊扣考試大綱,考試預見性強,對于每年出題方向把握準確。
張博士醫考中心始終把狠抓教學質量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建立導師式培訓模式,對每位老師進行精心地培養;推行張博士標準授課法,確保教學標準統一;實施教師講課評價制度,始終把考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加強教師隊伍的文化底蘊培養,以期學員不僅能通過考試還能學到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張博士聽課法是采取模擬打升級的方法,學一門,測一門,能順利聽完即表明能考過。我們聽課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執考,不是只為聽課而聽課,為完成聽課的任務而聽課,不要糊弄自己和家人而聽課。如果聽完課參加考試不及格將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課程學習。
近日,機器人“曉醫”收到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成績單,456分,在全國同期53萬名考生中,這一成績可排中上等。當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賦能醫療,助力健康,當越來越多的黑科技開始為人們的健康把脈,智能醫療的中國時代或已來臨。
機器人能成為執業醫師嗎?
目前,機器人醫生早已不再是科幻作品的場景和情節。今年5月,美國猶他大學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能夠開顱的“機器人醫生”,“手速”快于真正的醫生50倍。最近,國內由清華-訊飛聯合開發的機器人“曉醫”則在全球首次通過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
456分,超及格線96分。14日,“曉醫”收到2017年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測試成績單,在全國同期53萬名考生中,這一成績可排中上。
“曉醫”官方名為“智醫助理”,今年2月份由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開發。聯合實驗室主任吳及稱,“曉醫”通過考試并非得益于“題海戰術”,而是針對醫考需求研發,使其具備詞匯、句子、段落間的多層次推理能力。
既然“曉醫”能夠醫考過關,那它能行醫嗎?回答是:還不行。研究團隊表示,從實際應用層面來講,智醫助理所想要實現的目的是,基于深度學習技術,結合醫學專業教材、臨床指南和經典病例等資料,來輔助基層醫生問診,提出診療建議。
醫療AI的中國時代到來
在近日召開于杭州的首屆國際智能醫療大會上,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說,醫療人工智能是醫療健康發展的重點對象,以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智能醫療正在給傳統衛生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動力。
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簡化了醫療服務體系,便捷的大眾就醫。同時,通過人工智能的應用,健康管理服務也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
炙手可熱的生物3D打印技術已經可以打印出人類皮膚、血管、骨骼,甚至是甲狀腺。醫療機器人尤其是手術機器人更是尖端技術的應用。盡管美國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國產手術機器人也在逐步崛起,已涌現出Remebot、天智航、妙手機器人、金山科技等優秀企業,被業內稱為國產手術機器人“四小龍”。
近一年來,作為公認的人工智能技術最大的應用場景,智能醫療在全球呈現爆發式增長。機構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將占據1/5市場,達到千億人民幣規模。而中國正處于醫療人工智能的風口: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醫療市場規模達到96.61億元,增長37.9%;2017年將超130億元,增長40.7%;2018年有望達到200億元。
日前,一份《2016-2017年度人工智能+醫療市場分析及趨勢報告》認為,醫療人工智能的中國時代已經到來。
以智能醫療化解看病難?
醫療資源相對緊缺加之分配不均,導致看病這件事情成為了一個老大難問題。小醫院“看不了”,大醫院“等不起”。短時間內解決醫療資源不足并不容易,提升醫護人員診療效率以及準確率,大概是現階段緩解看病難可操作性最高的一種途徑。
雖然據風投數據網站CB Insights一份報告,中國在人工智能醫療方面普遍落后。資金交易清單顯示,自2012年以來,73%的人進入美國初創企業,中國甚至沒有進入前五名。但是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正試圖趕上由美國IBM的沃森和谷歌的DeepMind開發的醫療保健項目。
阿里巴巴正在為醫生ETMedicalBrain和BGI工作提供虛擬助手,百度推出了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的博士助手botMelody,騰訊發布了人工智能輔助醫療影像,并投資于iCarbonX等健康初創公司。
11月15日上午,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公布了“首批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名單”,明確依靠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隨著國家戰略的實施,隨著各大互聯網公司的發力,中國在智能醫療領域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AI賦能,看病不再難或者可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