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應該已經有很多人知道Vine和Instagram。前者做短視頻分享起家后被Twitter收購,后者做照片分享起家后被Facebook收購,今天東坡小編給大家探討下前景。
從新浪“秒拍”看短視頻分享在國內的窘境
可以說,短視頻分享是社交網絡適應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趨勢。可是在國內,即便短視頻分享應用已經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算上最近新浪在推的“秒拍”,國內數得上名字的短視頻分享已經有微拍、啪啪奇、微可拍、微錄客,等等),短視頻分享的前景卻仍舊不太明朗。
短視頻分享依靠自身難以在國內形成大眾平臺
Vine和Instagram在國外都已經形成了獨立于Twitter和Facebook以外的大眾平臺。然而在國內的短視頻分享,面對如此龐大的智能機用戶基數卻始終不溫不火。這種現象本身已經可以說明,短視頻分享網站在國內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成大眾平臺。
而大佬們的態度也是旁觀為主,并未直接參與,包括新浪這次推出的“秒拍”,雖然icon確實內置在微博之中,然而使用時卻發現必須連入第三方應用。據稱這款軟件開只是新浪旗下的一個科技公司,而該應用的負責人也在采訪中表示,相對于社區屬性,秒拍會更加偏重工具屬性。 盡管看似得到了大佬的支持,“秒拍”對新浪來說卻更像是一種沒有風險的試水,而非全力搶占市場的旗幟。
困惑:做熟人社交還是強化媒體屬性?
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短視頻分享的定位對獲得用戶就顯得至關重要。由于短視頻分享從本質上來說是社交而非即時通訊工具,所以如果只定義為熟人社交,如何保證用戶總能頻繁給出高質量的UGC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做不到,短視頻分享就不得不去強化媒體屬性。
可是作為媒體,短視頻分享的優勢和缺點同樣一目了然。視頻信息表現形式相比文字更加生動、豐富、可靠性強,并且短視頻的“即時性”幾乎可以與文字信息比肩。
不過短視頻承載的信息量卻不一定比文字更大:視頻的特點決定一段視頻需要從頭至尾看完才能了解全部信息點,并不如文字可以簡單掃過提取重要信息。雖然即將來到的4G網絡可以讓短視頻上傳和觀看更加無障礙,但是同樣是10秒的時間,可能就是1條質量無法保證的短視頻和3條微博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說,從短視頻中獲取信息無論是時間成本還是流量成本都要高于文本信息,這是短視頻分享做媒體的制約。
另一方面,對比普通視頻,短視頻受時長所限,內容的完整性會受到挑戰。因此包括新浪推的“秒拍”在內都存在2分以上的視頻,其實并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短”。
難掌握的“度”
對于短視頻分享來說,最簡單的邏輯就是,沒有用戶就沒有高質量的UGC,沒有UGC就無法吸引更多用戶;而一旦有了用戶,如何保證在高質量的UGC,防止用戶流失,又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是一個“度”的問題,如果不掌握好這個度,無法切入到主流用戶群中,就會越發被邊緣化、小眾化。
因此,對于短視頻分享來說,并入大型社交網絡是最簡單的一種切入主流用戶群的方式,取代.gif格式成為社交分享的一種輔助形式,然后主攻突發事件分享和宣傳類信息分享或許是一條比較實際的道路——雖然這也極有可能導致短視頻分享最終變成商業化的工具。
軟件名稱: | 逗拍app |
---|---|
軟件版本: | 4.6.0安卓最新版 |
軟件大小: | 37.1M |
軟件語言: | 中文 |
適用平臺: | Android |
下載地址: | 逗拍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