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3年以來,每年3月15日,全球各地的消費者組織都舉行大規模的活動,宣傳消費者的權利,顯示消費者的強大力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17年第35個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總結,需要的快來東坡下載吧!
2017年第35個消費者權益日活動總結預覽
活動總結寫的很好哦
315遠離種種理財騙局
一年一度的“315”快到了,想想這一年來,身邊人遭遇的理財圈套也不少,理財騙局層出不窮,有些新型騙局,格外要當心。
近幾年越來越多騙局搭上移動客戶端這趟快車,在微信布下理財陷阱。雖然微信理財操作看似方便,但虛擬性質的個人投資理財,風險性高,如果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識辨能力不夠,很容易中招。
比如在2016年比特幣大漲之后,瘋狂造富的神話刺激著越來越多的人涌入虛擬貨幣的世界,渾水摸魚的各種傳銷幣也搭上了這趟順風車。這種騙局的典型特點是介紹一種你不認識的“虛擬貨幣”,然后通過繳納會費、發展下線、層層返利等形式進行變相傳銷。
許多人不明就里,認為只要是“虛擬貨幣”就能產生增值,這是錯誤的。 “幣”只是一個幌子,就是以獎金模式吸引投資者不斷加入,通過銀行轉賬或者線上支付的方式,投資款最終流入到幕后操盤手中另一微信上常見的騙局是消費返現騙局。在這類騙局中,一開始,消費者會花比市場價高很多的錢購買商品,然后商家會把消費者花的錢返現。不僅如此,消費者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積分,而這些積分又可以變成真金白銀,看似越買越賺。然而沒過多久,就有消費者發現,返還現金和積分兌現的提現申請一直處在延遲審批的狀態,說這是因為公司股權變更,資金凍結。不光提現提不了,有些人甚至都沒收到訂購的商品。
其實,這種經營模式的本質就是以新的消費者加入所支付的現金來支付前期消費者的收益,而隨著加入者的增多,一旦資金鏈斷裂,后期加入的消費者便會血本無歸。
當然,理財騙局無所謂不在,并不僅存于微信里。如果有人跟你講“我這里有個好理財產品,投資一個月就能賺30%!”,你就該有所警覺了。如果再提到“收益高,風險為零”,那么很大可能就是個陷阱。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