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鵪鶉注意事項是東坡為大家帶來的農村創業小老板的支付之路,這篇文檔為大家介紹了各種人工養殖鵪鶉注意事項,可以來我們東坡免費的下載這篇鵪鶉養殖新技術(完整版)!
養殖鵪鶉的方法
鵪鶉基本習性常識
A、鵪鶉的外形特征:鵪鶉體形比小雞相似,體重110-450克,頭小,嘴細小,與小雞相比無冠,無耳葉,無距,尾羽不上翹,尾短于翅長一半。B、鵪鶉的類型:鵪鶉可分為蛋用型與肉用型。蛋用型的日本鵪鶉、朝鮮鵪鶉、中國白羽鵪鶉、黃羽鵪鶉;肉用型有法國巨型肉鶉、莎維麥脫肉用鵪鶉。C、鵪鶉的生理習性;1、鵪鶉生性怕冷也怕熱,雛期溫度達到35-37度,成期溫度在20-25度。2、濕度,一般要求鶉舍的相對濕度在50-60%。3、鵪鶉的光照適合暗淡的光照,使鶉群保持安靜,飼料轉化率高。D、鵪鶉的飼料:一般人工養殖鵪鶉的飼料為配合飼料,以玉米、麥皮、豆餅等。二、投資鵪鶉項目前期準備工作 A、場地的準備:鵪鶉的場舍一般可采用和改造原有民房,最好設頂棚,以水泥地面為好,大型鶉場要設計與論證。B、設施的準備:養殖鵪鶉主要設備為籠具,目前尚無定型產品,可按照不同生長階段自制籠具:1、雛鶉籠:主要供0~3周齡的雛鶉使用,籠壁和籠頂可用木板或塑料制作,正面設玻璃小窗,籠底由6毫米×6毫米或10毫米×10毫米金屬編織網制成。熱源可采用白熾燈、電熱絲(300瓦、串聯、均勻分布)、電熱管(板)。配置專用食槽與水槽。小型育雛籠的規格一般為100厘米×60厘米×30厘米,設2~3個籠門,可疊4~5層,每層下設一承糞板。2、仔鶉籠:供4~6周齡(種用)仔鶉用(含育肥用),可與雛鶉套用,與成鶉籠結構相同。也可采用雛雞的育雛籠,于籠外架設食槽與水槽。3、成鶉籠:可分為重疊式、全階梯式、半階梯式和整箱式、拼箱式幾類。重疊式多以雙列、4~5層配置,每層長100厘米、寬60厘米、中高24厘米,兩側高28厘米。籠壁棚條間距2.5厘米,底網網眼以20毫米×20毫米或20毫米×15毫米為好。籠前景掛食槽與水槽。頂網用塑料網。每層設4個單元,每單元養種公鶉2只和母鶉5~6只,或產蛋鶉10只。產蛋鶉也可采用6~8層密飼式籠C、技術的準備:可通過書本報刊雜志進行自學,也可到本網網校電子刊物"養鴿技術文薈"等欄目學習,不斷提高、豐富飼養養技術。D、飼料的準備:養殖鵪鶉飼料的原料容易解決,主要是要掌握飼料的配方E、引種的準備:引種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供種貨源,掌握相關的基本知識,要到有種苗經營資格單位購買的原則、堅持比質、比價、比服務的原則、堅持就近購買的原則,把好種鴿的質量關、價格關、結構關,三、飼養管理鵪鶉基本知識 A、飼養管理育雛期鵪鶉1)開水與開食:出殼雛鶉應在24小時內吃到溫水,補充體內所耗水分。遠距離引種是,應在飲水中加5%~8%的葡萄糖,第3天在飲水中加0.01%的高錳酸鉀。飲水后即可開食,在粉料中添加0.1%土霉素粉,以防白痢發生。一般每天喂6~8次,也可任其自由采食,不得無故斷水與斷料。每日每只平均采食量:3日齡3~4克,5日齡5~7克,7日齡9~11克,11日齡13~15克,15日齡16~18克。2)日常管理:①0~4日齡常表現出逃竄的野性,加料、喂水要當心。②飼料與飲水保證供應。防止飼料被扒食濺失,防止飲水沾濕絨毛。③勤于檢查與調整室內溫度、濕度、通風、光照。④勤于觀察雛鶉的動態和排糞情況,檢查并調整好密度,防止啄癖發生。⑤做好防鼠害、獸害和防煤氣中毒工作。⑥定期稱測體重與檢查羽毛生長情況。⑦做好各項記錄和統計報B、飼養管理育成期鵪鶉指15~35日齡(蛋用鶉)或40日齡(肉用鶉)仔鶉的飼養管理。種用仔鶉均實行限制飼喂。肉用仔鶉(含淘汰的種用仔鶉)至育成期結果(有時經育肥)時上市。公鶉性成熟早于母鶉10~14天,但體重低于母鶉,至40日齡左右便有求偶與交配行為,其標志還表現在泄殖腔腺已發達并分泌泡沫狀物。種用仔鶉多在5~6周齡進行選種,編號登記后轉入種鶉舍。肉用鶉基本上采用蛋用鶉的管理原則,只是其飼養標準較高,有些單位采用雛火雞的飼糧,效果尚可。歐美國家采用“平-籠”結合方法,即前期平養,20日齡后籠育,也有的于25日齡后再轉入育肥籠育肥。其籠高12厘米,80只/米2,暗光照,籠頂采用紗布或塑料網。飼糧中可適當摻加能量與油脂飼料。在管理上應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靜,嚴防各種應激而致驚群,公母鶉應分籠飼養。定期飼喂,喂后遮暗,為此可采用間歇光照制,即1小時照明、3小時黑暗,可獲得較高活重、成活率,降低料肉比。適時上市可獲較低的料肉比。同時應選擇高產良種,完善飼糧配方與管理,提高成活率,增加活重,降低料耗,方能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C、飼養管理產蛋期鵪鶉種鶉及商品產蛋鶉的飼養管理原則基本相似。而蛋用型與肉用型種鶉的飼養管理則有各有特點。1)轉群:育成母鶉至35~40日齡,約有2%左右已開產時應予轉群,以熟悉新環境。最好在夜間進行轉群,及時供應飲水和種鶉飼料,保持安靜。在轉群的同時,按種鶉要求再進行一次嚴格選擇。2)產蛋規律與利用年限:產蛋鶉每天產蛋的時間主要集中于午后至晚上8點前,而以下午3點、4點為最多。在籠養情況下,種母鶉利用年限為1~2年,但一般多采取“年年清”,育種場可利用2~3年,但實踐中采種時間僅利用8~10個月,以確保種蛋質量。商品蛋鶉僅利用10~12個月。生產中應主要考慮產蛋量、種蛋合格率、受精率及其經濟效益和育種價值。3)強制換羽:如利用第2個產蛋周期,需實行人工強制換羽。一般自然換羽時間長,換羽慢,產蛋少且不集中。實施方法:停料4~7天、黑暗,迫使產蛋鶉迅速停產,接著脫落羽毛,然后逐步加料使之迅速恢復產蛋。從停飼到恢復開產僅需20天。飲水不可中斷。必須淘汰病、弱個體。4)日常管理要點:①要保持飼料與飲水的正常供應,并據產蛋率、氣溫調整飼糧。②防止子宮外翻,注意控制體重與膘度。③在夜間與早晨各集蛋1次,應采用蛋托分裝,防止堆壓破損。④防止各種應激,嚴防獸害。⑤做好日常記錄和統計報表工作。
細說明:
翱翔鵪鶉養殖廠建立于1980年,對于鵪鶉的研究已有30余年之長,對于客戶可以免費傳受鵪鶉養殖技術,長年跟蹤服務.主營產品如下;[黃羽]父母代鵪鶉種苗,商品蛋鵪鶉苗,青年鵪鶉[18--20天],鵪鶉籠具,鮮鵪鶉蛋,冷凍白條鵪鶉,淘汰鵪鶉,免費提供鵪鶉養殖技術一、鵪鶉用途鵪鶉是一種食用很強的家禽,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蛋白質食物--鵪鶉肉和鵪鶉蛋,被人們加工成各種各樣的食品在市場中出售,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鵪鶉蛋、肉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含量低,鵪鶉肉細嫩,氨基酸豐富,并且還具有很多的藥用價值。是國內一致公認的珍貴食品和滋補品,具有動物人參之稱。二、鵪鶉飼養的經濟效益鵪鶉抗病力強,耗料少,40日齡左右開產平均蛋重12克--13克,料旦比2.5:1至2.7:1,成鶉重量達150克左右,每年平均產蛋率達85%--90%,飼料成本低,占地面積小,見效快,好管理,好飼養。成鶉每只耗料4錢,飼養效率高,在籠養條件下,每3平方可飼養400只左右(以6層籠計算),養1000只鵪鶉,40日齡左右產蛋,平均每日產蛋20斤左右,每日850--900枚,每日可獲利25元左右,糞便出售后可支付工人工資,1個人可管理1萬只左右。
(1)小型育雛箱小型育雛箱面積1一2米2,高18一20厘米,一次可養育雛鶉100一200只。可用木板制成,箱底是金屬網,網孔直徑0.6厘米,箱門開在一側中間,箱頂裝燈座,根據不同育雛期的溫度要求,裝上100瓦、60瓦、40瓦的燈泡。
(2)立體式電熱育雛箱立體式育雛箱每層均以紅外線燈泡供溫,一般為4一5疊層,每層規格為950毫米x600毫米X200毫米,每箱容納雛鵪鶉150一200只。其中一側有約1/3的位置用木板或纖維板制成一個棲室,其頂和兩側都有通氣孔,與采食、飲水、活動的籠體間設隔板或布簾供雛鶉出人。棲室頂部安裝40瓦或60瓦的紅外線燈泡2只,2瓦的指示燈泡1只。籠門位于正面。棲室一側可鑲一塊玻璃,以便觀察。頂、底可用網眼為10毫米X·24·10毫米的金屬編織網,側面可用10毫米x15毫米的鋼板網、每層下設承糞盤,可用鐵皮、塑料等制成。
2.仔鶉籠供3周或4一6周的仔鶉用,也可作為育肥籠或種公鶉籠使用。規格與育雛籠相同。其底網網眼為20毫米x20毫米的金屬編織網(必要時其上再鋪上一塊網眼為10毫米xl5毫米的塑料網)、料槽、水槽可懸掛于籠外,面網的采食與飲水隔柵間距另行設計,以防止逃逸和便于飲食。承糞板同育雛籠。如仍需保溫,供熱設備與育雛籠相同。
3.種鶉籠應根據品種、性比、用途制定規格。要求適度寬敞,保證正常配種,種蛋破損率低,飼料不濺失,糞便不濺落,種鶉頭部不易損傷,光線明亮,觀察方便,利于操作堅固耐用,運輸、安裝、維修方便。一般以組裝式和疊層式較為多用。
現簡介組裝五層、雙列式種鶉籠的結構:
①每層為雙列四單兀結構,每層寬600毫米、長1000毫米、中高240毫米,兩側各為280毫米。
②每單元可飼養種公鶉2只和種母鶉5-7只。
③籠門寬120毫米、高150毫米,位于單元的正中位,邊框用8號鐵絲,以小合頁焊接在柵格上方,用搭鉤扣在下邊柵條上。
④籠架邊框用6毫米圓鐵,正面柵格用8號鐵絲上下焊接于邊框上。
⑤籠底、兩側及中間隔網均用孔眼為10毫米x20毫米鋼板網,籠底傾斜角度為7度。
⑥籠體架在角鐵上,角鐵規格為25毫米x25毫米x3毫米,或每層間采用套筒支架連接也可。⑦料槽與水槽規格相同,每層每側3個,槽的規格為300毫米X60毫米、50毫米,槽邊內卷擋邊l0毫米,中央的一個槽設為水槽,可供兩籠單元鶉使用。槽底距籠底30毫米,以供鶉蛋滾落集蛋槽上。
⑧承糞盤可采用白鐵皮、塑料等制成,卷邊高25毫米,應留一窄邊不設卷邊,以便于傾倒糞便。
⑨籠頂鋪設塑制網或塑料窗紗,預防成鶉飛躍時頭部受傷。
4.產蛋鶉籠專供產蛋鶉用。其規格可參考種鶉籠規格,只是其籠高(中線)可縮短至180一200毫米,不設中間隔柵而成為大單元統間,疊層增至6一7層。飼養密度可按品種、季節和飼養管理水平而定。
5.飲水器與食槽飲水器和食槽與雛雞飲水器、食槽的結構基本相同。
(l)捕罩鵪鶉具有野性,不易捕捉,若用手捕捉容易致傷,因此,最好用捕罩捕捉。捕罩可用尼龍線編織而成,一端封口為兜底,另一端用10號或8號鐵絲圍成30一50厘米的口徑,并綁在竹竿末端。
(2)砂浴盆和水浴盆鵪鶉喜歡砂浴,可用一盆裝適量砂任其自由洗浴。另外夏季可用一盆裝水,讓其自由水浴,來清除羽毛和皮膚,并達到防暑降溫的目的。但要防止水外溢。
在自然交配情況下,一般公母鶉的配比以1:2-3為宜,配比小,飼養公鶉多,成本高,但配比超過1:3,受精率會受到影響。
成鶉的利用年限:籠養鵪鶉,產蛋鶉與種公鶉僅利用一年,種母鶉0.5-2年不等,育種場則可以利用2-3年。主要取決于產量、蛋幣、種飯受精率、種蛋品質,以及經濟效益與育種制種價值。
鵪鶉五個孵化方法
自然孵化法
一、選擇體型小、抱窩性強的母雞代孵,一次可孵種蛋30~40枚。孵化前期,當母雞離巢吃食時,如果氣溫較低,應在窩上加蓋棉毯等保溫。孵化過程中要防止母雞踏破種蛋。
二、用鴿子代孵,每次可放入孵種蛋6~8枚。方法:在鴿子下蛋后準備孵化時將鴿蛋取出,放入鵪鶉蛋即可。雛鶉出殼后,要及時將其取出放入育雛器內。
熱水缸孵化法用口徑一致的水缸、鋁盤各1只和保溫用的棉被等進行孵化。將種蛋每30~40個放入一小網袋,然后放入鋁盤內。水缸外用棉絮等包緊保溫,內放入50℃~70℃的溫水,水量以不會接觸放入的鋁盤底為準。將鋁盤放在水缸上,再蓋上棉被。開始入孵時缸內溫度可略高些,同時盤內邊上蛋與中間蛋溫差較大,要多進行幾次翻蛋,使蛋溫基本一致后,每4~6小時翻蛋1次。缸內的水一般每天換1~2次,每次只換一部分水。孵化時可在鋁盤內放一支溫度計以便掌握溫度變化。
電熱毯孵化法在電熱毯的下面先鋪一層棉絮,毯上再蓋一層棉毯,上面再平放數根3~5厘米見方的方木棍,將蛋盤放在方木上,可疊放2~3層,上蓋棉被,然后通電加溫。入孵后10~12小時,每隔30分鐘檢查1次溫度,以后可通過電熱毯的開、關,翻蛋,晾蛋,蓋被的厚薄等控制溫度。每天翻蛋5~6次。
火炕孵化法是適宜于在北方地區采用的一種孵化法。做一土坯火炕,然后在炕床上進行孵化,方法基本上與電熱毯法相似。
機器孵化法市售的孵化機種類很多,凡用于禽蛋的孵化機均可用來孵化鵪鶉,只是將蛋盤的承蛋間距改為2.6厘米即可。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