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播出了一檔非常火的節目唐堯文化觀看了唐堯文化節目相信許多同學都有感觸,就是老師要求寫觀后感了,這里有很多篇不同角度的觀后感,總有一款適合你!
觀后感預覽
堯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諧,也就是和合精神。《尚書?堯典》說:“(堯)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司馬遷也稱頌順唐堯時代,“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邦。”(《史記?五帝本紀》)在包羅萬象的堯文化中,和合精神處于中心地位,長期影響著我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生活,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取向和道德標佳。和合之道成為影響統治者的一種行為手段和領導藝術,成為人民群眾的一種道德取向和處世精神。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程思遠曾在《人民日報》撰文談和合文化,其中就引用《堯典》上帝堯“教化萬民,協和萬邦”的名言警句。和,是指異質事物的共存;合,是指異質事物的共生。和合文化也就是和諧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等多種關系,使世界在平和自然的狀態中發展。對于“和諧”社會,總書記有一個很好的詮釋,他指出: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經驗,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和我國社會出現的新趨勢新特點,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行和諧之道,并不是敷衍遷就。堯既講民主,又講法治,他曾經親自主持制定“五刑”,對于禍國殃民的人,則依法嚴厲懲處。堯為了讓人們能及時批評朝政和揭發壞人,設置了“進善旌”、“敢諫鼓”、“誹謗木”。也曾說過:“讓人講話,天塌不下來,自己也不會垮臺。”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百姓萬民無論有什么意見都可以暢所欲言,做到下情上達,政通人和。“堯設誹謗之木于四達之衢”,讓平民暢所欲言,議論朝政,即使說錯也赦免無罪,現今誹謗木已演變為華表,屹立于天安門前
相關新聞
史書上的“都山”或“慶都山”,俗名“黑龍山”;山上建“壽圣寺”后,李唐皇帝賜“黑龍山”名為“靈源山”;靈源山上的壽圣寺也漸漸地稱“靈源寺”了。現在,唐堯文化研究會堅持唯物史觀:山名,還原史書上的名稱—“慶都山”;寺名,從約定俗成的名稱—“靈源寺”。所以本文的題目為“慶都山上的靈源寺。”
要說慶都山上的靈源寺,須從李唐王朝說起。隋朝末年,農民起義遍布全國,隋朝政權搖搖欲墜。其時,久居唐堯帝都山西平陽一帶的河東慰撫大使李淵,乘勢起事,公元618年攻拔長安,借先圣唐堯的神威,自封“神堯皇帝”,改國號為“唐”,定都長安。不久,李唐王朝統一了全國。李淵的兒子李世民即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又一盛世“貞觀之治”。李淵的孫子李治即唐高宗繼位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后來改稱“天后”。武則天是唐太宗召入宮的才女,善琴書歌舞,喜博覽群書。太宗死后,她削發為尼,有機會閱覽唐玄奘剛剛翻譯的佛經,對西域佛教產生了濃厚興趣。后來,她崇拜佛教超過了對祖傳道教的信仰。于是,她重入宮廷后,挾高宗皇帝,發天后之威,在全國各地推崇佛教,大造寺院。一天,武則天佛心大發:“李唐大業,乃唐堯在天之靈相助,帝堯之恩德至今未報,我心何安?”想到這里,她召集諸“北門學士”參決。諸學士遵循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所著述:“堯山,南十里是都山;都山,堯母慶都所居”,建議天后去尋根拜祖。天后應允,差大臣和陰陽生東行,越太行山至唐縣。在唐縣縣令的陪伴下,先到堯山,尋到山之東側堯出生的山洞;爾后,選定山之南側、“唐池”北岸一小山包上修建堯廟。再登堯山南望都山,但見那山東西長數里,東高西低,南、西、北三面高山圍繞卻不相連,東臨一望無際的沼澤平川,果然像一條黑龍欲騰空而起。待眾人南行十里到都山頂,又發現此山恰似一條大船,中間“船底”寬闊,蒼松翠柏參天,當場將此處選為圣地,修建寺院。天后準奏,于唐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開始大興土木,先建堯廟,后造“壽圣寺”。壽圣寺的正殿坐北朝南,磚木結構,起脊瓦頂,殿前門額上書“壽圣祠”三個大字,里面有靈碑,上寫“供奉帝嚳皇后慶都之靈位“。正殿東南樹5塊巨型佛經石碑:第一石《金綱般若波羅密經》;第二石《妙法蓮華經序》;第三石《蓮華經》;第四石《佛法無量壽觀經》;第五石《大方廣佛華嚴經》。正殿東北隅修建面朝東南一幢陪殿,供僧眾靜坐誦經之用。側殿東是僧侶坐化埋葬之墓地。正殿北后有僧舍百八十間。于正殿東南懸崖峭壁下砌石修路,寬3米,直通東南方向濁鹿山頂上的“龍坡寺”,此石階路也是僧侶下山務農之道。正殿東南十多米處挖水井一眼,可以下窺曉月。“壽圣寺”修建好后,武則天年年來朝圣進香,并在佛經碑第二石上刻“大唐天后供養,”以表對佛祖的崇敬、對先圣帝堯報恩的誠心。后來,又于唐大歷二年修建花塔。塔心高丈余,漢白玉砌筑,浮雕荷花封頂,塔頂周圍透雕“上八仙”。塔下順南坡修石階路200余級。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