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特征與農業息息相關,各種地形地貌行程了各具特色的農業經濟,小編帶啦了南方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ppt課件,教師朋友可以用來授課!
南方地區自然特征與農業ppt預覽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能運用南方地區地形圖,指出南方的范圍;
2. 掌握南方地區氣候、地形、自然景觀燈自然地理特征;
3. 了解南方地區發展水田農業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條件和主要農作物。
過程與方法
1.初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獲取圖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
3.通過課堂活動、課堂練習等方法,鞏固知識的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理解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進一步樹立因地制宜觀;
2. 通過了解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 加深對家鄉的認識,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3. 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國農業發展歷程
中國農業發生于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于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后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中國經濟改革序幕之后,農業生產的這種停滯狀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1982年11月,全國實行承包制,農村經濟新的格局全面建立。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日見減退,中國以僅僅相當于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據中國農科院估算,我國農業總產量中科技進步的貢獻率由1972—1980年的27%提升到1981—1985年的30%~40%。在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