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抖音上的大唐不夜城不倒翁表演又火了,無數的游客迎著月色前往西安欣賞表演,沒有去看過的小伙伴們也沒有關系哦,接下來就為大家帶來大唐不夜城不倒翁表演的精彩圖片。
大唐不夜城不倒翁表演素材
不倒翁的原理應用
不倒翁力學原理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建筑設計、玩具制造、生活用品、汽車結構設計以及體育健身等方面,不倒翁原理不僅帶給了人們樂趣,人們還對"上輕下重的物體因重心低而更加穩定"加以充分利用,較大的提高了各種設施的常見的不倒翁玩具、不倒翁式水杯、不倒翁式沙袋。
在玩具、生活用品、體育器材方面,不倒翁杯為涉及一種杯狀盛物的器皿,其特征是:上輕下重內空,加厚的圓弧形底部,重量集中于杯體底部中心,底部接觸面很小,移動時杯體可搖晃。不倒翁沙袋是一種常見的體育鍛煉器械,它依靠其鐵質材料的底盤來穩定重心,使絕大部分的重量都集中在很低的位置,上部僅為很輕的軟質泡沫或其他物質,即使受到較強的外力作用,沙袋也不會傾倒。類似的還有電扇底座、話筒架、公共汽車站牌等。 西安小雁塔 汽車操控性能因不倒翁原理而提高在建筑設計、汽車結構方面,有1300年歷史的西安小雁塔,歷經幾十次地震而不倒,史載大地震曾使其3次開裂又3次復合,尤其是1556年的一次地震將其由56米的完整高度震為43米的現存高度,但是其塔身不傾斜,讓人驚奇。原因何在?小雁塔塔基四周直徑60米左右的地下,由外至塔基中心處的夯土層逐漸加深,中心部位是數層青石,上面用磚砌出塔基,同時地面壘了三米高的臺基,其正上方才是塔身。這使得此塔整體上好似不倒翁一般,故雖經千年而無大恙。汽車在設計制造時,通過增加底盤占整個車體重量的比例,降低汽車的重心,可以使汽車在緊急剎車或者轉彎時,保持平衡狀態,避免撞車、翻車等危及生命安全的交通事故的發生,用不倒翁原理提高了汽車的操控性能。此外,在科技館看到的"錐體上滾"實驗,手持平衡棒的走鋼絲雜技演員,太極拳里面的身體半蹲姿勢等,都利用到了不倒翁原理。
不倒翁的歷史探究
清代史學家、文學家趙翼在《陔馀叢考?卷三十三》中記載說:“兒童嬉戲有不倒翁,糊紙做醉漢狀,虛其中而實其底,雖按捺旋轉不倒也。” 另據五代王定保所撰《唐摭言》中顯示,不倒翁是由唐代的“捕醉仙”轉化而來,“捕醉仙”當時又叫“勸酒胡”、“酒胡子”,是古代人們勸酒的一種工具。用木頭刻成人形,上部細,下部粗。飲酒時,人們圍桌而坐,把“捕醉仙”放在一只盤子里置于桌子中間,由年齡長者開始用手捻轉,使之呈旋轉狀,當它停下來時,手指向誰誰就飲酒,然后由飲了酒者接著捻轉,如此往復,直到盡興為止。宋代竇革所著《酒譜酒令》一書中對此有詳細記載:“今之世,酒令其類尤多。有捕醉仙者,為禹人,轉之以指席者。”南宋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對這一勸酒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也進行了記述:“飲席刻木為人,而銳其下,置于盤中,左右攲側,僛僛然如舞狀,久之力勁乃靜。視其傳籌所至,酬之以杯,謂之勸酒胡。”唐代盧汪晚年時曾作有《酒胡子長歌》一篇,其中記敘道:“胡貌類人,變有意趣,然而傾側不定,緩急由人,不在酒胡也。”后來,不知是哪位民間藝人見此“捕醉仙”煞是喜人,便加以改進,制成了頭戴烏紗、身著官袍的不倒翁玩具,并很快受到人們尤其是孩子們的歡迎。
這一玩具出現以后,人們根據其具有扳倒后能馬上自動直立起來的特點,便以不倒翁之稱來諷刺那些巧于保持自己地位和靠耍弄權術而經久不倒的人。明代江南才子徐文長曾以《不倒翁》為題寫過一首詩:“烏紗玉帶儼然官,此翁原來泥半團;忽然將你來打碎,通身上下無心肝。”此詩妙在一語雙關,將封建社會那些表面上正人君子,實際上沒有心肝的官僚刻畫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國畫大師齊白石則作有三首有關不倒翁的題面畫詩。其一為《題不倒翁》:“能供兒戲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來。頭上齊眉紗帽黑,雖無肝膽有官階。”其二為借用徐文長的詩所作的《持扇不倒翁》:“烏紗白帽儼然官,不倒原是泥半團。將汝忽然來打破,通身何處有心肝。”其三為《不倒翁》:“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笑君不肯打倒來,自信胸中無點墨。”
現如今,不倒翁的含義又有了新的轉注。前些年,池北偶先生曾為華君武先生的漫畫《不倒翁倒了》題詩一首:“此翁就不倒,自在又逍遙。賠錢無所謂,補貼伸手要。廠長照樣當,不愁烏紗帽。如今世道變,無法撈稻草。虧損得關門,靠山沒處找。時來厄運到,不倒翁倒了。”此詩在對當今社會上新的不倒翁進行辛辣地諷刺的同時,也道出了他們的最終結局。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