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速算魔法電子版是款能夠鍛煉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這些簡單的數學秘密與訣竅裝永遠改變你對數字的看法,數學魔法大師的神奇速算技巧,讓你對數字產生一定的敏感度。
數學速算魔法電子版目錄內容
前言一 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比爾·奈
前言二 數學是有用的語言——詹姆斯·蘭迪
序言 偉大的心算大師——邁克爾·謝爾默
導言 魔法數學的秘密——亞瑟。本杰明
第1章 速算法:簡單而又非同尋常的速算法
第2章 多退少補:自左至右的加減法心算法則
第3章 分配律:乘法心算的基本原則
第4章 新穎的乘法運算:間接相乘法
第5章 除法心算
第6章 “估算”的技巧
第7章 黑板數學:神筆妙算
第8章 難忘的一章:數字的記憶
第9章 由難變易:高級乘法運算
第10章 其樂無窮:神奇的魔法數學
第11章 結束語:用科學的語言——數學,來甄別謊言
怎樣學好小學數學
當我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有點兒擔心自己能不能完成這個命題,嘗試寫一下吧,全文比較長(大約9600字),是我教學實踐的一點心得,來不及一下子看完的話,先收藏以后再慢慢看吧。
我是一名中科院理學博士,此前一直在講初中數學,在講解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孩子在數學學習上的問題其實都是小學階段留下來的,如果在小學階段能夠建立良好的數學思維,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和解題方法的話,那么到了中學階段,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才轉投到小學數學的講解之中。
一開始我就告誡自己,小學數學的講解并不會很簡單,因為一道數學題目的解決和講解對小學生來說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一定要從孩子的角度入手,去思考,去引導,去輔助他們建立強大的數學學習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體會到要學好小學數學,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我想大家都是認同的,有了興趣的驅動,后續的一切工作都會容易很多。實際上,數學本身就是有趣的,至少在我們最初遇見數學的時候,它是有趣的。讓孩子接觸數學,體會數學的趣味其實并不是很難,但為什么很多同學卻那么討厭數學呢?甚至成年后一看到數學公式就直搖頭,我認為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原因造成的。
數學本身是有一定趣味性的,因為數學本身蘊含了對客觀世界的一些規律性的總結,孩子們通過學習數學來認識客觀世界,感受客觀世界,甚至總結客觀世界,同時,在客觀世界中又會發現數學無處不在,這個相互認知的過程是非常容易引起孩子們興趣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的一些錯誤做法,往往毀了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很多家長數學學習的不好,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數學也會不好,客觀地說,數學學習還是需要一定天分的,不過就小學校內知識而言,完全不需要所謂的數學天分,只要正常學習,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學好(至少不會學不好),可實際上一些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無意地給孩子灌輸數學是很難學的,把數學描述成一種很可怕的事物,孩子未學先怯,讀個題讀的提心吊膽,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
這類家長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把數學學習等同于做題,而且往往很注重“營造氛圍”,必須端坐在課桌前,動筆計算才叫學習數學,在輔導孩子的過程中,非常喜歡強調公式的作用,把數學學習儀式化,復雜化,抬高了數學學習的門檻,形成了孩子學習數學的天然壁壘,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且被灌輸數學是一門很難的“功課”,學習數學的興趣自然會消耗殆盡。
其實,培養孩子學習數學興趣的方法非常多,我就以我自己幼兒時期學習數學的事情為例,給大家介紹幾種數學游戲。
比如說擲骰子游戲,家長可以給孩子買幾個游戲用骰子,不是打麻將那種小骰子,是那種比較大的,視覺沖擊比較明顯的骰子。最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和孩子玩擲兩個骰子的游戲,我們知道,擲出去的骰子點數是隨機的,隨便擲出去的兩個骰子,必然會呈現兩個隨機數,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去計算兩個骰子的和,訓練孩子兩個一位數求和。
實際上,擲骰子游戲有很多種玩法,比如在擲兩個骰子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讓孩子去計算大數減小數,這樣的話,減法也就練習了。
當孩子對兩個數字相加比較熟悉后,我們可以增進骰子的數量,比如擲三個或者四個骰子,讓孩子迅速計算出這些骰子的和甚至是積,我小時候就是用骰子訓練自己的計算能力,一直到現在,我的口算水平都還保持的不錯。
除了擲骰子,還有很多益智類的游戲,比如說數獨游戲,掃雷游戲,競爭策略游戲等等,這些游戲都可以由家長帶著孩子一起玩,其他的諸如七巧板或者現在各種新型的益智游戲,家長們都可以在網上或者實體店里購買到,我就不多說了,我再分享一個提升孩子對數學興趣的事情:算賬。
現在的孩子物質條件要比我們那個時候好上太多,很多孩子可以說要什么有什么,家庭條件變好了,但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很容易給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而且這樣的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艱辛,不懂得感恩,我在日常生活中總是讓孩子來算賬,讓他了解一些家庭生活運轉的事情,了解一點生活日常,比如說要他對一些商品的價格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平時和我去超市的時候,我們會在每購買一件商品時,默默地記下價格并口算出結果,當我們結賬的時候,比較一下誰的答案更加接近最終的價格,這個過程不僅僅訓練了孩子的計算能力,也讓他知道父母賺錢的不易,生活的艱辛,其實不用幾次,孩子就會改掉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
還有一個因素是影響孩子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那就是學習成績。人是社會動物,我們需要得到外界的認同,孩子也不例外,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這個過程給孩子帶來的是夸獎和鼓勵,是一種正向的激勵,孩子繼續下去的動力就會更足一些,如果得到的是批評甚至訓斥,我想,從天性上沒有人會主動繼續下去。因此,除了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主動發現數學的趣味之外,還需要孩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快樂,這個快樂是家長的鼓勵,老師的贊揚,試卷上有競爭力的分數,當然,也有戰勝數學難題所獲得的征服感。
因此,我非常反對家長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1、2年級之前)提前給孩子灌輸奧數知識,特別是比較難、比較繞、比較燒腦的題目,因為這樣做的唯一后果就是澆滅了孩子學習數學的熱情,讓他們無法從學習數學中體會到戰勝困難的成就感。
可以從身邊的生活細節入手,讓孩子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或者由家長引導,在生活中探究數學。適度引入一些邏輯性強,表述規范沒有歧義的奧數題目,拓展一下孩子的視野。這些都會對提升孩子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二,培養思維
很多家長跟我說,想讓孩子到我這里來學習數學,培養一下孩子的數學思維,數學學習必須重視思維培養,但具體地說,數學思維是什么?或者說數學思維的主要構成是什么呢?我對此的理解是,數學思維應該包含:分類思維、抽象思維、歸納思維。
(一)分類思維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問數學老師問題的情景,不夸張地說,你問數學老師的任何一道題,他回答你的第一句話都是相似的,比如:“×××,這道雞兔同籠問題咱們在課堂上講過很多次了“,“×××,行程問題中,距離、速度、時間之間的關系要記清”,“×××,你計算問題怎么總是不過關呢”,聰明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上述對話中老師的邏輯,即他首先就把問題進行了分類,然后利用每類問題的常規解題思路來分類解決問題。
數學問題是錯綜復雜的,實際上,到了小學高年級,一些復雜的應用題考察的已經不是單一的知識點,而是多個知識點的綜合運用,這就需要學生首先把問題進行大的分類,分析題目的主要框架,再根據每種問題的處理方法分類處理,通俗地說,就是把問題大卸八塊,逐個擊破,復雜問題簡單化,綜合問題單項化,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逐個擊破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對問題進行分類,進而對考點進行分類,再對解答方法進行分類。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進行分類思維的訓練呢?我建議大家平時多做一些數圖形個數問題,比如下圖,數出圖中線段的個數。
這道題本身不是很難,不過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數線段個數的方式,比如,可以固定一個點(如A點),依次數出AB、AC、AD、AE,再固定B點,數出BC、BD、BE,再從C點出發...
當然,也可以按照線段由小到大的順序數,比如AB、BC、CD、DE、AC、BD、CE...
上述兩種數法很明顯都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一定的次序依次數的,這其實就是分類思維的一種體現,經常做這類題目,對于低年級學生培養分類思維是很有好處的,而且對他們認識圖形,熟悉圖形也很有幫助。如果孩子對圖形個數問題掌握得很好很快,家長也可以給孩子出一些更加復雜的圖形問題,比如下面這樣的(數出圖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個數),我整理了一些數圖形個數問題的經典圖形,有需要的家長可以給我留言。
到了三年級,孩子對文字的理解要更深刻一些,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練習一些加法原理問題,為什么這個問題要單獨講一下呢,因為在學校教育中,這一塊雖然也有所提及,但重視程度不夠(可能是加法原理會出很難的題目的原因吧,除了個別例題會談一下加法原理,在學校的考試中,加法原理幾乎很難出現)
比如:在四位數中,各位數字之和是4的四位數有多少?這道題充分地體現了分類思維,家長可以先自己做一下,再考考孩子,看看結果如何(小提示:可以先把千位上的數字進行分類,很顯然,千位上只能是4、3、2或者1,對每種情況分別計數,答案見文末)
(二)抽象思維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事實上,數字本身就是對客觀事物的一次抽象,我們在小時候第一次接觸數字時,家長可能是用的蘋果,或者小球代表數字1,比如一個蘋果,一個小球,一張桌子等等,但是在數學學習中,這些現實中的事物都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數字1、2、3...
培養抽象思維和在生活實際中發現數學并不矛盾,發現數學,提煉邏輯關系和數量關系,進而形成經驗認識(公式的形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數學學習、發展的過程。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抽象思維養成,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呢?
學習英語的同學應該知道,要擁有正確的發音,必須學好音標,因為音標是發音規則,是發音的基礎要素,一些無良的老師會用漢字表示的方法教孩子英語發音,這樣做是錯誤的,比如wonderful這個單詞,有的老師可能是為了嘩眾取寵吧,竟然教學生讀“彎的four”(手動無語臉)。同理,在數學學習中,我們也要對標英語學習中的音標,即找準數學學習中的規則,這個規則表面上看是數學公式,實際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
在做數學題目的時候,首先應該把題目的脈絡梳理清楚,根據題目的描述,理清蘊含在題目里的邏輯關系,再利用數學語言,也就是數學符號系統對問題進行求解。
但是,在現實中,很多家長甚至機構老師熱衷于總結題型,總結公式,甚至讓孩子去背這些公式,這樣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數學公式確實是數學知識點的精華所在,但被動地接收遠不如主動地獲取來的真切,影響深遠。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下子建立起抽象思維實際上還是有一些困難的,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逐漸的引導孩子建立抽象思維,這種方法其實就是大家熟知的線段圖法,我們以下面這道題為例,展示一下線段圖法在梳理題目邏輯,構建解題思路,完成算式等方面的作用。
女兒今年8歲,母親今年38歲,多少年后母親年齡正好是女兒年齡的3倍?
這是一道三年級年齡問題,本質上是一道和差倍問題,一般的,我們可以利用年齡差不變這個知識,計算母女的年齡差38-8=30(歲),然后利用差倍關系(母親的3份-女兒的1份=2份),計算出1份代表的年齡,即30÷(3-1)=15(歲),這樣的解法當然沒有問題,但是這樣的教法值得商榷。
首先,學生對年齡差不變這個關鍵因素理解的不夠深刻(事實上只能說年齡差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變的,想一想什么時候會發生變化?),其次,差倍關系這一點上,很多同學是很難看明白的,為什么要用3-1,這一步很關鍵,第三,這樣教的后果,很可能會造成學生注重公式運用而忽視邏輯關系梳理的后果,而一旦形成了機械的僵化的公式化解題思路后,對于一些變形題,學生是完全沒有能力解決的,再來看線段圖法是如何解決這類問題的。
首先,畫出兩條線段,分別是黃色代表女兒年齡,藍色代表母親年齡(一次抽象,用線段長度代表數量關系),然后等量的畫出兩條紅色線段,代表年齡增長的量(又一次抽象,用線段的增長表示年齡的增長),根據題意我們知道,此時,目前年齡是女兒年齡的3倍,畫出下圖。
由于母女的年齡是同步增長的,因此,年齡差是不變的,即圖中紫色線段的長度仍然等于38-8=30,而顯然,紫色線段的長度恰好是2份,這個比較難懂的2份關系通過線段圖竟然清晰的表達了出來,看圖說話,照著圖形列算式就可以輕松的把這道題解決了。
線段圖法的好處是,一方面可以訓練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把文字內容轉化成圖形進行表述,另一方面,又可以簡化解題思路,利用圖形可視化的方式闡述文字內涵的邏輯關系以及數量關系,進而快速解決應用問題。
(三)歸納思維
學數學的本質在于學,學是一個動詞,它的施動者必須是學生自己,而不是家長或者老師等其他人,那么,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要主動的探究問題,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內在規律,這就需要歸納的思維。
一些數學問題是很復雜的,在解決這類復雜問題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化繁為簡,把復雜的問題盡量拆分開來,通過幾步或者若干步觀察,分析題目給出的條件中隱藏的規律,通過對規律的把握求解問題。
比如在三、四年級我們會遇到這樣的題目:
如果單純地去畫線,我想是沒有人能做出來的,即使借助計算機畫圖,肉眼都無法分清到底是分割出了多少個區域,很多孩子對這種題目完全無從下手,只能等著老師公布答案。
當然,這道題還是很難的,不過,并不是無從下手,題目要計算100條直線將平面分割成多少個區域,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做一個簡化,先看看1條直線把平面分割成幾個區域,再看看2條直線、3條直線...繪制一個表格,梳理一下數量關系,一些隱含的規律就付出水面了。(這道題的詳細解答見文末)
歸納思維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數學學習在本質上就是從已知發現趨勢,再由趨勢上升到規律性認識,再由經驗性的規律總結出普遍適用的原理、公式,而這個過程的遞進,就是數學學習深入的過程,孩子只有完全的、自主的、深入的參與到全部過程,才能最有效的培養自己的數學思維,從這點上說,家長一定要重視歸納思維的養成。
第三,培養習慣
不僅是數學學習,任何一門功課,任何一個事物的學習,都要有良好的習慣做支撐,一個不按時完成作業,不認真開展練習的人,是很難真正掌握知識奧義的,而據我觀察,絕大多數成績不好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習習慣非常不好。
如何培養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呢?首先從哪些習慣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談起。
(一)動腦。這一定是一句廢話,但我還是要鄭重地說出來。相比于其他的學科,數學的用腦量明顯要高一些,這也是我的數學課基本上不超過90分鐘的原因(怕同學們頭痛,手動苦笑)。數學講究觀察、分析、總結,但這并不是說要直接運用總結好的規律性認識——公式去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太多的學生太善于套公式去解決數學問題,一些老師在講解數學題目的時候,總結了一些所謂的大招狠招,以為可以一招鮮吃遍天,實際上利用套公式的方法解決問題,大大簡化了學生的思維,退化了他們思考問題的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是得不償失的。
我們知道,讀題是解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一些家長甚至一些老師卻用講解語文的方式教育孩子解決數學問題,比如給題目中的數字標注下劃線,比如在比和比例問題時要求孩子注意“的前比后”(這句話還是從一個學生那里聽來的,到現在我也沒弄明白什么的什么比),這顯然是用學習語文的方法來學習數學,并不是用邏輯梳理、歸納推理的方法學習數學。
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在第一次講解的時候,盡量把最后的結論性陳述留給學生,如果學生無法立即給出準確的總結(是總結而不是答案)的話,我會在各種提示下進一步引導學生,總之,我非常看重學生自我歸納的能力,因為我堅信,這個結論如果是他自己說出來的,那這個知識點就是他自己挖掘出來且握在手里的,反之,如果是老師說出來的,這個知識點只是我送給他的,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
(二)動手。數學雖然抽象,但同時又和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階段,很多數學問題往往需要通過動手的方式獲得解題思路,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呆坐在書桌前學習數學,一個下午也做不出幾道題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數學并不是僅僅通過冥想就能夠學會的,需要動手參與,在行動中獲得認知。
比如小學低年級階段經常出現這類問題,張叔叔要把一只狗、一只雞和一筐菜帶過河,由于船小,他每次只能帶一樣東西過河,而且沒有人時,狗會咬雞,雞會吃菜,張叔叔該怎樣過河呢?這道題是我給小朋友的面試題,題目本身難度不是很大,慢慢做孩子都能做出來,我主要通過這道題觀察孩子的動手能力,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而一般的,這道題能夠通過幾次嘗試很快做出來的學生,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上都表現出顯著的優勢。
(三)動筆。除了動腦,學習數學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就是動筆。首先,數學需要大量的計算,即使口算能力很強,對一些大數的復雜計算還是要依賴筆算,除了保證計算結果的正確率外,筆算還可以提升解題速度,節省解題時間,而考場上前面小題的時間積累會為后面大題的充分思考提供充足的時間。
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復雜的題目,比如上面舉例用的年齡問題,我們還需要利用線段圖方法勾勒出題目的脈絡,梳理一下解題思路,甚至是發現解題思路,到了初中階段,隨著幾何的引入和深入,一些題目需要添加輔助線,一些題目需要數形結合,這個時候如果孩子的動筆能力不行的話,對這類題可以說是束手無策的,因此,家長一定要在孩子小學階段就培養他們養成動筆解題的習慣。
我是教網課的數學老師,根據數學這個學科的學習特點,我要求我的學生上課時必須端坐在書桌前(平時思考數學問題時,可以在任何地方動腦分析,但是解題時必須拿出紙筆),動手動筆書寫完整的解題思路和計算過程,而不能像學英語那樣,縮在沙發上看著pad學習。
放一張我上課時的課堂記錄
(四)筆記。學習數學應該有一個筆記本,或者說至少要有數學筆記。以我自己為例,我在高中之前是沒有數學筆記本的,但我會做課堂筆記,這些筆記我記錄在課本上,有的時候字跡還很潦草,一點兒也不像網上展示的學霸筆記那樣令人賞心悅目,不過筆記是做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別人展示用的,只要自己用的舒服就好。
我建議小學生做一下隨堂筆記,筆記的內容可以是書上重點內容的下劃線,也可以是對一些關鍵信息的簡單總結,筆記不需要做的很漂亮,甚至不需要很整潔,但一定要有條理,要分類別分層次。
而且我建議小學生就在課本上做筆記,不要用單獨的筆記本,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小學數學的內容實在是太少,還沒有必要單獨用一個本子去記錄,二是直接在書本上做筆記,在一個成天打交道的書本上記錄一些信息,非常容易喚醒頭腦中關于相關知識的聯想記憶,對深入學習有明顯的幫助。
(五)錯題本。錯題本是近幾年流行起來的一種數學學習輔助工具,我在高中階段自己編制了錯題本,在小學階段,以題目形式呈現的錯題本我是沒有的,不過,我有以題型形式和解題思路形式呈現的錯題本,或者說是易錯題本吧。
我看了一些孩子制作的錯題本,很精美也很詳實,不過我并不贊同這樣去做,實際上,我也不是很建議孩子把錯誤的題目抄寫在錯題本上(盡管有一些家長會為孩子打印這些題目,節省了孩子抄題的時間),制作錯題本的目的是讓孩子在今后的學習中規避掉這些坑兒,因此,在制作錯題本的時候,只需要把孩子沒有掌握或者掌握不夠扎實的題型列出來,并且相應的給出正確的規范的解題過程,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寫出孩子對這類題目的認知感悟,比如這類題的特點是什么,遇到一些關鍵信息如何引導自己的思路,如何構想解題的步驟,而不是僅僅把錯題抄一遍,把答案寫上去。
第五,培養做題。數學學習不是做題,但是在學生階段,落實的最后一個環節恰恰是做題,只有題目做對了,才能獲得相應的分數,學習成績好了,我媽就快樂,我媽快樂了,全家就快樂了(狗頭保命)。
盡管我非常非常重視數學思維的構建,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的探究,但一切競爭到最后都是量的積累下質的躍變的比拼,沒有長期的訓練,即使是思路清晰的學生,也很難在考試中獲得滿意的高分。
很多孩子不喜歡刷題,很多家長也認為,題海戰術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一定是一種事倍功半的方法,一方面我們成年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在工作和生活中也盡可能去恪守這樣的準則,另一方面,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卻主動地有意識地忽視這項定律,突發奇想地思考有沒有捷徑可走。我們知道,兩點之間直線段最短,這句話用在數學學習上一樣適用,在學習上,最大的捷徑就是不走彎路,要在正確的學習方向上堅持下去,而不是投機取巧尋找一些道聽途說的捷徑。
這里面我要談一下一些家長的誤區。
誤區一:成績不好的才需要刷題,成績好的都是聰明孩子,他們不刷題。
實際上刷題是有門檻的,說句不客氣的話,學渣是不配刷題的。何為刷題,顧名思義,就是大量做題,如果成績不好,基礎不牢,你讓他做一晚上可能也就做5道題,這個量完全談不上是刷題,可能連作業都完成不了吧。所以,我認為要想刷題的話,成績至少還說得過去,至少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有任何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才可能刷的動題,否則做了3道題就熄火了。
誤區二:刷題就是拼命的做題,一本接著一本的做練習題。
刷題當然不能盲目地刷,一定是有目的地去刷,如果只是看重做題量的話,干脆都去做口算天天練好了,很顯然,刷題應該是去找一些自己薄弱的題型來加強練習,通過不斷地練習某一類題型,逐步熟悉這類題型,進而充分掌握這種類型題目的解決方法。
小學階段應該如何刷題,具體刷哪些教輔材料,我會另寫一篇文章詳細闡述。
第六,培養自信。雖然數學是有趣的,但實事求是地說,到了高年級,一些數學題目還是很復雜的,一些奧數題目甚至很燒腦,學好數學是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甚至經過一番寒窗苦,未見梅花香自來。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奧數學習過程中,一定會遇到挫折,這些挫折可能是做不出題目的苦惱,可能是想不到精妙解法的疑惑,也可能是枯燥的計算練習讓人心煩意亂。
每個學生都會遇到這些問題,經歷上述階段,如果能夠正確的引導,順利的克服上述困難,數學成績就會一直保持領先,變成真正的學霸,相反,如果在挫折中消沉下去,成績也很可能走向平庸甚至下滑到很低的水平。
自信心的培養要講起來得專門一篇文章來闡述,這里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些我的基本看法:
一方面是初期切忌打壓孩子,給孩子出難題,在一年級的時候出二年級甚至三年級的奧數題,經常性的延長孩子做數學題的時間,不斷的用難題和高強度挑戰孩子的極限,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做法,孩子在每次做數學題的時候,最終都是以失敗告終,這樣的情景下怎么建立自信呢?正確的方式是由易到難逐漸增加題目的難度,讓孩子在初期體會到做出數學題目的快樂,在中期感受到解決數學難題的喜悅,在后期能夠鼓起勇氣挑戰自己的極限。
另一方面,讓勝利成為激勵孩子前進的動力。我面試孩子的時候一般來說就出兩道題,其他的時間就是和孩子簡單聊幾句,不用幾句話我就能知道孩子的成績如何,學習習慣如何,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實際上成績好的孩子在交流的時候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他們的自信,因為他們在學校里總是獲得正向的反饋,不斷的激勵他們前進,因此,我經常說學習成績是提升自信的利器,兩者是相互促進的。
此外,自信心是需要孩子自發產生的,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要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給他們留出充足的時間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要一股腦地把思路甚至答案和盤托出,不經過一番努力獲得的成果是不值得珍惜的,孩子也不會因為來自家長或者老師的灌輸而對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只有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數學難題,才會真正的建立起必勝的信念。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