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雄獅app,是官方專為推動網絡政治工作創新發展而為雄獅粉們打造的手機客戶端,可以用來看關于天山雄獅的資訊、視頻等內容,增加時代性和感召力,更了解天山雄獅!
時政要聞
學習之聲
雄師之窗
佳慧馨語
西域風情
精彩視頻
想贏:先要打敗“寒將軍”
與陸戰隊對抗的這支加強步兵連,前身是洪湖赤衛隊,現在是全軍基層建設先進單位。筆者與連長楊立鋒握手時,一眼就看到了他手背上的兩塊凍傷。
“戰士們凍傷的多嗎?”就這樣,這場采訪從凍傷談起。
“不多,但大都集中在腳上、腿上。”楊連長說,為了打好這場仗,他們1月4日進駐某訓練基地,在平均-20℃的冰天雪地呆了近20天,雖然做足御寒準備,但訓練的艱苦還是超乎了想象。他說,自己是指揮員,戴手套指揮、操作不方便,索性脫掉,導致手凍傷。而一些戰士腳上、腿上的凍傷則是訓練防御戰斗時,在雪窩一趴兩三個小時造成的。
“趴完雪窩,回到架爐子的帳篷,每個人身前都騰騰冒熱氣。”上等兵陳遠說,第一天到演習場時,帳篷、爐子都沒架起來,熱飯端在手里,吃不到一半就變成冰碴。后來,連隊給每個餐桌配備酒精爐子,讓大家邊吃邊加熱,才解決了吃不上熱飯的問題。而晚上,安排每班哨兵及時為每個帳篷燒火爐,也保證了大家能睡個暖和覺。
“連隊常年在新疆駐扎,還有被凍傷的。陸戰隊來之前穿的可是單衣,他們怎么辦?”“他們也有少部分凍傷,但千萬別小瞧了陸戰隊。”對話中,筆者了解到,2014年以來,海軍先后組織陸戰隊赴朱日和、洮南等訓練基地進行跨區實戰化訓練,已積累了很多對抗嚴寒的辦法。比如,及時加撥御寒衣物,隨身攜帶凍瘡膏,使用柴油爐取暖等。
“長時間暴露在寒冷天氣里,單兵戰斗力將下降20%至30%。”通過這次用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冬季對抗訓練,楊連長積累了一些經驗。他認為,寒區作戰想贏,先要打敗“寒將軍”,完善御寒手段的同時,必須加大嚴寒條件下訓練力度,讓官兵心理上不畏懼,身體上能適從,才能最終保證嚴寒條件下的戰斗力。
較量:對抗前早已展開
“天山雄師”在自己的“地盤”上作戰,想贏!“南海蛟龍”跨越萬余里,更想贏!這場較量,從一開始就充滿火藥味!“紅軍必勝、藍軍必敗”“寫腳本、跑龍套”的老套路根本無人想起。但加強步兵連作為此次對抗的防御方,必須開辟陣地、構筑工事,而海軍陸戰隊無孔不入的偵察卻讓官兵煩透了心。
如何應對?
上等兵李文浩說,一次警戒中,他遇到陸戰隊老兵前來攀談,問的事都關系己方武器配備和人員編制。他意識到這是偵察,于是靈機一動,說己方駐扎的是一個團的兵力,配備了上百輛坦克、步戰車,聽的對方一愣一愣的。
“冬季在戈壁灘上構筑工事,一鎬砸在近20公分厚的凍土層上,濺出的火花不少,成果卻僅僅是一個白點。”導彈射手、下士廖華告訴筆者,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他還是挖了4個發射陣地。因為陸戰隊的偵察小組總是在附近,逼得他和戰友們不得不多備幾個假掩體。“帶到演習場的百余把鐵鍬、十字鎬已損壞過半。”工具保管員、中士劉含紅的話,也側面反映了構筑工事的艱難程度。
“偵察陣地的目的,是為了標定每個工事、掩體的準確位置,為開戰后的炮火覆蓋提供準確坐標。”加強步兵連所在營營長王倫雙告訴筆者,導演組戰前24小時將陸戰隊清場后,為了不讓對方計謀得逞,大家連夜轉移了連指揮所,臨機調整了所有作戰部署,挖斷了所有戰場通路。
筆者還了解到,雙方在偵察與反偵察上做足文章的同時,還展開了激烈的心理戰。“南海蛟龍來了,你們打不過我們,趕緊投降吧。”被陸戰隊偵察小組寫在了加強步兵連的地堡里。“打不掉海軍5輛步戰車,就不返回營區。”則是海軍一名領導來營區參觀時,加強步兵連中士唐志強寫在帳篷微博墻上的一句話。
真打:誰也別給誰留面子
1月23日下午4時,大雪紛飛,戰斗在陸戰隊的無人機空中偵察中打響。此時,裝配好模擬交戰系統的加強步兵連官兵已進入陣地兩小時,大雪剛好成了最好的偽裝衣。
隨之而來的,是陸戰隊炮兵群的炮火覆蓋。讓加強步兵連官兵慶幸的是,炮火打擊區域正是他們之前的防御陣地。
為了讓陸戰隊炮兵群失去威力,加強步兵連戰前從兄弟單位調來的某智能偵察儀發揮作用,根據彈道快速定位了陸戰隊炮兵陣地坐標,迅速反擊,瞬間消滅其4門火炮,逼得他們趕緊轉移。讓導彈射手、下士李富豪郁悶的是,他剛露頭就冒煙“陣亡”。原來,遠處山頭上,陸戰隊布置的一批女狙擊手,早就盯上了和他一樣露頭的戰士。
剪鐵絲網、排雷、爆破……緊接著,在發煙罐和煙幕彈的掩護下,陸戰隊開始開辟戰場通路。一時間,加強步兵連的陣地上白煙彌漫。面對挖斷的道路,陸戰隊立刻使用推土機修整。當煙幕散去,小股陸戰隊員和裝甲車已抵近加強步兵連防御前沿,官兵立刻組織有效防御。瞬間,沖在最前面的陸戰隊員和裝甲車就冒了煙。
眼看傷亡不斷增加,正面又遲遲撕不開口子,陸戰隊立刻改變進攻策略,派出一個排兵力,乘越野車,迂回到加強步兵連陣地后方,列兵馬肖就是被陸戰隊員從身后擊中而陣亡的。
說起當時的戰斗場面,雖然很多官兵的最直觀感受是“看起來很亂”,卻沒有一人認為這樣的戰斗與實戰貼合不緊。“這次對抗,雙方一線指揮員見招拆招,臨機決斷,沒有了腳本、龍套,畫面可看性的確不如以前,但更凸顯實戰氣氛。”王營長的話,一語中的。
思考:跨到海島作戰,我們能贏嗎?
“原以為寒冷惡劣環境會成為陸戰隊的攔路虎,沒想到他們做出的應對準備比我們還充分。”2月15日,筆者一踏進加強步兵連所在團的軍事干部活動日會場,就聞到一股濃濃的“硝煙味”。回撤后,雖然戰場硝煙已散,但如何打好習主席在陸軍訓詞中提出的“加快實現區域防衛型向全域作戰型轉變”的觀念之仗,卻在官兵中間頭腦中開始列陣。
這次實兵對抗,加強步兵連官兵雖然立足真打,較好發揮“磨刀石”作用,但陸戰隊“全域訓練、全域作戰”的出色表現卻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戰斗總結中,這個團堅持問題導向,亮出“從對手身上找差距、從對抗之中學打仗”的鮮明態度,以“跨到海島作戰,我們能贏嗎?”為題,利用黨委議訓會、軍事干部活動日、網絡等,展開頭腦風暴,力促觀念轉變。
“我們常年在荒漠戈壁生活、訓練,占據天時地利,卻沒在戰斗中占到便宜。原因就是對手已數次在不同季節奔赴不同地域開展全域作戰、訓練,積累了豐富經驗。”該團團長馮世清認為,這次對抗的最大意義,就是讓官兵真切看到了常態化全時空、全地域訓練、作戰的好處。
“海軍可深入內陸,陸軍也有可能機動至海島。敢不敢下海,會不會游泳,能不能抗住暈船,都是我們面臨的最基本、最致命問題。”“全域作戰不能只停留在紙上,必須走出固步自封狀態,在守好一畝三分地的同時,敢于挑戰更廣闊地域。”……筆者登錄該團政工網發現,“如果跨到海島作戰,我們能贏嗎?”帖子下的留言討論,已達784條,“轉變觀念”“全域作戰”“不能輸”成為高頻詞。
這場頭腦風暴,在轉變觀念的同時,也在訓練場上持續發酵。該團坦克三營組織長途機動,改變以往大編隊方式,采取小股多路行軍,不僅大幅提高機動速度,也較好隱藏了戰斗意圖。營以下單位組織對抗,團、營指揮員不再一桿子插到底,實施“行動調控”的少了,采取“目標調控”的多了,一線指揮員有了更大自主空間。冬季適應性訓練中,該團數次轉換訓練地域,且一次比一次陌生,逼著官兵在陌生地域錘煉生存、保障、作戰技能。
1949年2月,由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獨立第4旅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第4師。其前身為1945年11月組建的呂梁軍區獨立第4旅。1953年3月改編為國防師,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4師,歸新疆軍區建制。1985年8月整編為新疆軍區步兵第4師,執行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編制。現轄步兵第11團(紅軍團,駐地阿克蘇,代號69221)、步兵第12團(紅軍團,駐地輪臺,代號69222)、炮兵團(代號69223)、高炮團(代號69224)、裝甲團(駐地和靜,代號69225)。五十年代進疆后,一直是鎮守西部邊疆的主力。是全軍首批快反部隊之一,裝備十分精良,而且參加過對印作戰,綜合作戰能力極強。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