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歌名也能賺錢?趕緊下載這個app,隨時隨地都能賺零花錢!猜對5首歌≈2元,1元就能提現,天天到賬幾十次!聽歌就能領取超級多的紅包喲,如果您有信心猜出您的歌曲,請直接嘗試。猜歌非常簡單,可以播放很多流行音樂。
1.誰是演唱能力冠軍?綜合選拔賽舉辦,演唱方式多樣。
2.如果遇到難猜的人,可以在微信上向朋友求助,和他們一起玩,很有趣。
3.卡通風格搭配治愈系風格,每日任務需要每天完成。
1.獨特的聽歌提問互動玩法播放音樂旋律,帶問題,讓玩家自由參與猜謎;
2.展示經典歌曲片段將繼續。
3.與他人同臺竟技,解答音樂世界的各種難題。
1、天降紅包雨并不是夢,拼手速的時候到來了,看看誰能夠搶到最多的紅包。
2、并不是你預料的那么麻煩,沒有任何的廣告內容,玩起來非常的有趣和簡單。
3、超過3000多收歌曲隨機播放,每一次都是全新的挑戰,耐玩程度非常之高。
假如說年前莫名其妙火起來的合成大西瓜,是靠套路得人心。那么各種猜歌賺錢的app則是赤裸裸的欺詐。
在黑貓投訴上,一款名叫《猜猜什么歌》的app被大量投訴,近千人控訴該app誘導下載,虛假宣傳。
在廣告宣傳中,App內任務超多,賺錢超容易,而且滿0.3元就可以提現。邀請好友注冊也能拿獎勵。
除了猜歌、拉人,還可以看廣告提升提現進度。
這款軟件,賺錢有多容易呢?
從黑貓投訴來看,幾乎每位用戶的可提現金額都在200元以上。
宣傳圖片顯示,系統有多檔提現金額,不管是3毛、5毛,還是10塊、20塊,隨時可以提現。
可實際上,App內只有200和500元的提現按鈕,當賬戶累計金額達到200元,點擊提現時,系統依舊顯示提現金額不足,仍需繼續努力。
提現的套路遠不止這些,有用戶第一天登錄時被告知,第二天可提現金額為5.2元,可第二天登陸一看,金額被篡改成了0.32元。
為了多賺點錢,有人在App上看了上千個廣告,累計收益達到四五百元,可除了最初的0.3元新人獎勵,就再也沒成功提現過。
除了看廣告,還有人下載了廣告里的多款軟件,就為了完成任務多攢點錢。
最后結果依然是沒有卵用,該提現的錢,依然無法提現。
在黑貓上被大量投訴的猜歌軟件不只是《猜猜什么歌》,還有《歡樂猜猜歌》。
套路依然雷同,賺錢依然容易,提現卻根本不可能,有人連續猜歌5000首,賺到近800塊。
當提現時被告知需實名,實名后仍舊被告知,無法提現。
每一款猜歌軟件的UI都是如此的相似,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別無二致。
除了公司團建,現在應該很少有人去KTV聚會了吧。那么為什么短視頻平臺上還會出現這么多猜歌游戲的廣告呢?
這一切還得從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畫像說起。
《抖音2020年用戶畫像》顯示三四五線城市的用戶占比高達61%;36歲以上用戶比例達到30%;40歲以上用戶普遍對于音樂舞蹈類視頻有著明顯的興趣偏好。
發現了嗎?雖然不咋去KTV了,但在抖音上看唱歌跳舞依然是大家的最愛。
這時有人告訴你,有款小游戲不僅能玩猜歌游戲,還能賺錢,肯定有人愿意去嘗試。
小游戲靠什么賺錢?
廣大用戶想薅游戲公司的羊毛,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游戲公司卻可以光明正大地從用戶身上賺錢。
這些小游戲通過在短視頻平臺投放廣告,找大V站臺推薦來吸引人下載。
等用戶下載之后,先用3毛錢的小利讓其相信玩游戲真的能賺錢,之后通過各種明示暗示,讓用戶主動觀看廣告,并下載廣告里出現的App。
在某App推廣網站上,一個App的cps(按銷量計費)推廣費用從幾塊到幾十塊不等。
即使是純實名的App的推廣需求,單個收費都在4-6元不等。
再看看猜歌App里給用戶的獎勵,觀看上千個廣告,連續下載多個軟件,最終到手的僅為0.3元。
那么你猜猜看,品牌給游戲公司的推廣費都去哪了?
說起這類小游戲里的廣告,我就來氣。想當初360借條的土味廣告被噴的體無完膚,我以為這個教訓會讓大平臺引以為戒。
誰知道這類廣告現在依然活躍,并且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抖音極速版就是以土味短劇的形式出現在各類猜歌軟件上,劇情也和當初的360借條如出一轍。
什么拾荒大媽鼓起勇氣問開豪車的小伙要礦泉水瓶子,就為了多賣1毛錢。
結果小伙問大媽:你刷視頻嗎?
得到肯定回答后,小伙拿起大媽的手機,一頓操作猛如虎,就給她下了抖音極速版,過一會手機就響起,X元已到賬的聲音。
場景一換,春節在家,一位女兒正在向自己的老爸瘋狂安利抖音極速版,因為看視頻能賺錢,大平臺有保障。每天刷刷小視頻,紅包就能領不停。
這叫什么事啊,無土味,不廣告?
除了推廣App收廣告費,這些小游戲在用戶提現時都表示必須先實名,那么這些實名資料在被提交之后,又給了誰?會被怎樣處理呢?
騙子游戲騙用戶已經見怪不怪了,奇怪的是為何抖音一類的大平臺會在這種騙人軟件里投廣告?
這事還得看當初的360借條。
360借條的目標受眾就是三四五六線城市的下沉市場用戶,抖音極速版的目的也同樣如此。
想要通過小游戲賺錢的人和通過刷視頻賺錢的人,其實就是同一群人,他們甚至還可能是當初趣頭條、刷寶的用戶。
只要用戶群體是吻合的,至于平臺屬性,品牌方似乎并不那么在乎。
“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從合成大西瓜到各路猜歌小游戲,或許以后吃飯、跳舞、拍照都能變成“賺錢”的行當。
騙局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讓人不設防。
想要薅平臺羊毛,就會淪為平臺的羊毛。這是互聯網時代的真理。
至于什么大平臺有保障的話,聽聽就算了,要不是靠大平臺的廣告養活,這些騙子游戲公司早倒閉了。
在互聯網上用時間去換零花錢,最終的結果通常都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畢竟,滿0.3元就能提現的潛臺詞就是:
這個游戲,再怎么玩都只能賺0.3元呢。
親!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