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集是對11G101-2《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則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板式樓梯)》的修編。本次修編按GB 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及2016年局部修訂、GB 50010-2010《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2015版)等新標準,結合近年來工程實踐對圖集提出的反饋意見,對圖集原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修訂,同時考慮實際工程應用需要新增了梯板由踏步段和高端平板構成的滑動支座CTa和CTb型樓梯等內容。
16G101-2圖集預覽
相關知識分享
鋼筋與混凝土兩種不同性質的材料能有效地共同工作,是由于混凝土硬化后混凝土與鋼筋之間產生了粘結力。它由分子力(膠合力)、摩阻力和機械咬合力三部分組成。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機械咬合力,約占總粘結力的一半以上。將光面鋼筋的端部作成彎鉤,及將鋼筋焊接成鋼筋骨架和網片,均可增強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為保證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可靠粘結和防止鋼筋被銹蝕,鋼筋周圍須具有一定厚度的混凝土保護層 [1-2] 。若結構處于有侵蝕性介質的環境,保護層厚度還要加大。
梁和板等受彎構件中受拉力的鋼筋,根據彎矩圖的變化沿縱向配置在結構構件受拉的一側。在柱和拱等結構中,鋼筋也被用來增強結構的抗壓能力。它有兩種配置方式:一是順壓力方向配置縱向鋼筋,與混凝土共同承受壓力;另一是垂直于壓力方向配置橫向的鋼筋網和螺旋箍筋,以阻止混凝土在壓力作用下的側向膨脹,使混凝土處于三向受壓的應力狀態,從而增強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和變形能力。由于按這種方式配置的鋼筋并不直接承受壓力,所以也稱間接配筋。在受彎構件中與縱向受力鋼筋垂直的方向,還須配置分布筋和箍筋,以便更好地保持結構的整體性,承擔因混凝土收縮和溫度變化而引起的應力,及承受橫向剪力。
- PC官方版
- 安卓官方手機版
- IOS官方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