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淘發布網購行情數據的意義
淘發布B2C網購行情,其中一段描述稱“京東商城的在10月初的價格漲幅超過了15%,隨后又迅速滑落”,之后京東回應稱一淘數據純屬誹謗。一淘京東之戰,成為年初電商行業的重頭戲,但淘寶是有備而來,京東是倉促應戰。這是一次公關行為,既然是有備而來,數據的準確性,客觀性,獨立性就不重要了。這個包袱丟給對象是消費者,就是想讓京東回應把事件炒熱。當然不管京東如何回應,都有對應的說辭。重點是漲價,至于漲多少,京東回應又有多少意義?
當然返回來說這個數據的三大問題:
1、時間節點選擇問題:11月份以后,冬季購物旺季,商品漲價是普遍現象;另外如京東規劃240到260億的銷售目標,而實際增長遠遠超過這數,倉儲物流資源不足,通過部分商品漲價調節訂單也在情理當中。
2、抽樣結構,比如京東占比較大的是3C、家電、綜合百貨(平臺業務商品應不計入當中),3C和家電毛利也就7、8個點,漲價10%-15%幾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庫巴專營家電,價格最低;易訊專營3C(4C)價格也是熬最低的打,一淘拿最低的電商和京東比本身就不太合理。
3、10%-15%,莫名其妙。3C和家電毛利也就7、8個點左右,別說漲價10%,就是與競爭對手高2%就非常明顯了。部分商品高低比較,不足取,尤其是拿促銷品比較。圖書一直在打價格戰,哪有機會提價。綜合百貨是可能的,但抽樣也太不合理了。
如果說真漲價了,賺錢了,還好說。問題是價格戰打的死慘,在盈虧平衡點徘徊,你還說我漲價,推動物價上漲,你居心何在呢?所以說,基本是屬于找茬型的公關行為。
退一萬步,價格高,又如何?亞馬遜也就2萬種商品比其他競爭對手低,其他近百萬個商品賣的都比別人貴2%到3%,為何能夠貴?因為亞馬遜的用戶體驗做的更好,這就是一種漲價能力。一淘撇開服務體驗,單挑消費者最關注的最敏感的價格,真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話說回來,新年一開始,就淘寶就見血封喉直擊要害,也可以看出2012年的戰略重點依舊是遏制京東商城。如果是公關戰,應該死打1.淘寶假貨水貨欺詐問題。2.淘寶用戶體驗差問題。3.淘寶內部問題。4.淘寶游戲規則不公平問題,傷害中小企業發展。4.阿里的外國資本問題。從策略和手段上來看,這一招不錯。有人說我幫京東出了餿主意,有天然偏見讓我給淘寶支招。說實話我真沒啥想法,過去的一年引進38家B2C入淘,淘寶商城規則調整,聚劃算分拆,一淘網上線等等淘寶已經做了很多很牛逼的事了。阿里人不僅僅是很聰明,而且團隊執行力很牛。但這招,卻是損了點。
京東只做了一個公開聲明,就沒有了聲響,想必也是知道來者不善,但不會就此善擺甘休。山雨欲來風滿樓,既然開打了,2012好戲就在后頭了。
再PS一下攻擊時間點選擇:1、春節期間,第三方物流基本癱瘓,前后影響超過一個月。淘寶的發展已經完全受制于第三方物流的瓶頸,自己可做的空間有限。所以春節期間,我們只看到了京東的廣告而看不到淘寶的廣告,因為做了廣告把用戶拉上線,訂單也沒法處理。2、春節期間,京東大投特投央視廣告,廣告效應也會在白領返回工作后體現出來。春節后工作日一開始,淘寶就發起攻擊,時間點選擇不可謂不準,攻擊目標不可謂不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