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軟件是針對南京人民防洪人員的,用戶可以將自己的定位上傳及時作出防護措施,第一時間上報自己的位置以及情況發生,信息即時傳達,第一時間就組織幫助救援。
1.使用app的巡檢用戶可以實時上傳自己的位置信息,并且把巡檢過程中碰到的情況,拍照或者文字上傳,方便管理人員及時了解巡檢的狀況。
2.后臺管理用戶可以實時查看巡檢作業人員的位置,點擊作業人員位置的圖標,軌跡巡檢展示巡檢人員信息,狀態,和上報的巡檢記錄。
3.一鍵記錄所有巡查內容,及時查看更方便,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
1.防汛消息查詢
2.查詢水情信息
3.雨情信息
4.風情信息
5.臺風路徑
6.氣象信息
7.報汛水庫等相關信息
8.給用戶提供可靠的災害類信息
9.用戶提供值班管理
10.災情上報等功能
11.為用戶或相關組織結構做出合理的決策提供幫助
涵蓋了多類領域:防汛抗旱、山洪災害監測預警、水文監測預警、水資源監控管理、智能灌溉、人飲安全、水土保持管理等。
包括雨量監測數據采集、河道水位監測數據采集、水庫監測預警數據采集、地下水監測數據采集、水質監測數據采集、水壓監測數據采集、墑情監測數據采集等方面
水,亦能載舟亦能覆舟,城市的發展缺不了水,可水太多又會引發災害。南京這座古城的水利究竟如何?
南京水概況
南京有6個水系
秦淮水系有13條支流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尉天驕教授曾經上過一堂公開課,叫《中華水文化》,里面著重講述了水環境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其中也講到了南京的母親河——秦淮河。
尉天驕主要是從水環境的角度來講述治理秦淮河的必要性,因為秦淮河的治理,大大改善了南京的人文環境,使得南京成為特別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聯合國人居署還特別給南京頒發了一個“人類居住特別榮譽獎”。
除了秦淮河,南京在歷史上有名的河流湖泊還有很多。《南京市志》中對南京的水系分布是這樣介紹的:南京境內的河道、湖泊,分屬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
按照次一級水系劃分,可分為6個水系,分別是:沿江水系、秦淮河水系、石臼-固城湖水系、西太湖水系、滁河水系和淮河水系。這6個水系包括了南京的所有湖泊河流。
其中沿江水系中,南岸有銅井河、江寧河、板橋河、十里長溝、金川河、九鄉河、七鄉河、便民河等,北岸有石磧河、高旺河、七里河、城南河、城東河等。共有13條獨流入江的支流。
秦淮水系也有很多支流,共13條。比如在江寧方山附近有云臺山河、牛首山河、運量河、紫金山溝等。
滁河水系除了滁河,支流有大馬廠河、襄河、清流河、來安河、沛河、八百河等。總共7條。
石臼湖-固城湖流域的河網密度比較高,且分屬不同水系,主要河流有天生橋河、新橋河、漆橋河等十多條。
南京的那些治水設施
最早的水利設施
春秋時吳國修建相國圩
南京因水而繁榮和富庶,人均占有水量和畝均耕地占有水量十分豐富,也因此很多帝王將都城修建于此。但長江南京段受海潮頂托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影響,河湖水位季節變化大也是一個明顯特點,所以南京也曾因水而災害頻仍。
縱觀南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用水之利、避水之害的歷史。
南京最早的水利建設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吳國,東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吳國在現今高淳縣固城湖畔修筑相國圩,這種建筑可以“筑土御水,而耕其中”,就是說這種圩可以防御洪水,在里面種田。
史籍記載,“相國圩周四十里,為吳之沃土,后吳丞相(文)鐘有寵于君,因以圩賜之,故名。”
據《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高淳縣志記載,相國圩是我國湖區最早興建的第一座大圩。為了鼓勵人們屯田,三國時期周瑜還曾一度把家眷搬遷到相國圩內。相國圩近幾百年來沒有破過圩,1954年特大洪水,這里依然固若金湯。相國圩在水利史上的地位很高,它是生活在湖區的人民與湖爭地,開墾利用湖灘地的“代表作”。
這種蓄泄并籌、排灌兼施的水利系統,以及湖泊灘地圍墾方式,甚至可與關中的鄭國渠和四川的都江堰相媲美。
最早的運河
伍子胥負責開鑿的胥河
水路是古代物資運輸的的主要通道,長江雖然河寬水深,但風大浪急,運輸代價大、風險高。這些因素促進了南京周邊運河的開鑿。歷代曾在長江兩岸開挖過9條運河,其中4條為通太湖運河,5條為避江險運河。
其中通太湖的胥河就是其中一條,胥河原名胥溪河,位于高淳固城鎮與定埠鎮之間,全長30.6千米,是我國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相傳其開鑿與伍子胥有關。據宋書《圖經》記載,吳王闔閭伐楚時,讓伍子胥領兵,為通漕運,伍子胥下令開鑿運河,時間是公元前506年,距今2500多年。胥河開通連接了長江和太湖流域,為南京的對外物資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條件,至今這條河仍在發揮作用。
還有胭脂河(現名天生橋河),是明朝朱元璋所開。有資料記載,為了改善航運,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在溧水縣境內開胭脂河以溝通秦淮河與石臼湖。胭脂河工程的石崗段長約4.5公里,河底寬10米。在爆破技術不發達的當時,工程十分艱難。據《溧水縣志》記載,開山時先用鐵釬在巖石上鑿縫,將麻嵌入石縫中,澆以桐油,點火焚燒,待巖石燒紅,潑上冷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使其開裂,然后將石塊撬開,搬運出去。“焚石鑿河”使得山崗巖石夾雜著紫紅,猶如婦女用的胭脂,胭脂河之名便由此而來。其實這是由于巖石中含有的鐵質被氧化的結果。
歷代防洪系統
明初的東水關堪比堡壘
除了開挖運河,為了防洪防災,南京人民千百年來還修建了各種防洪排水系統。
比如五代時的金陵府城,在秦淮河入城處建上水門,出城出建下水門。南唐年間,在緣淮塘置閘,叫做柵寨門,可將城中之水趁江潮低落時排出,調節秦淮河水位。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創柵寨門甕城。明洪武四年筑應天府城,環城建進水涵洞6座,出水涵洞15座。其中最有名的為東水關、西水關和武廟閘。
現在東水關和武廟閘還有遺存,西水關已經消失。但資料記載,東西水關的閘門堪比一座堡壘,不僅可以防洪排水,還有作戰功能,里面有藏兵洞。
資料記載,東水關閘為內秦淮的入口,為連拱式空心磚石結構,用幾層縱橫排列的木排作為閘基墊層,閘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11個洞,上中兩層為藏兵洞,對城外的一面封閉。下層為通水涵洞,每個涵洞有3道門,前后兩道為柵欄,中間1道為可以開關的控制水位的閘門,11個進水巷道中有9個裝有固定鐵柵,防止敵軍潛入。拱高3米,洞長30米。
橫塘不是個地名
而是一道長堤
除了建閘,南京城還修建過很多讓人嘆為觀止的防洪工程。
比如橫塘,我們知道的橫塘大多來自于古詩詞,比如唐代詩人崔顥的“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但橫塘卻是一道很長的堤壩,從中華門一直到水西門的內秦淮兩岸都叫橫塘,是孫權定都南京第二年,沿著秦淮河口所筑的長堤,以防止洪水泛濫。所以如果在三國時期你告訴人家你住在橫塘,那人家肯定是摸不著頭腦的。
在東晉至南朝的200多年間,長江洪水溢入石頭城的災害共有10次,“漂殺緣淮居民”。為了防洪,梁天監九年(公元510年),武帝在秦淮河口新開緣淮塘,“北岸起石頭迄東冶,南岸起后渚籬門迄三橋,以防淮水泛濫。”
另外,位于浦口區的朱家山河也是一條為滁河分洪而人工開挖的河流,由清朝大臣左宗棠負責開挖。朱家山河上接滁河下通長江,長14公里,是滁河一條重要分洪道。明成化年間,官府即動議開挖此河,但因“工費繁钷”而一直未能實施。到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時任兩江總督的左宗棠調動1萬軍隊,“以棉花火藥鑿管通山,層層轟揭,鑿通朱家山中段石脊。”下共挑土331.5萬立方米,石25.6萬立方米,耗白銀17.7萬兩,僅用2年時間就完成了該項工程,解除了威脅蘇皖兩省數十萬頃農田的水患問題。
如今的治水方法
秦淮河采用“六閘聯動”和“分時調水”法
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致力于水利的興修。
現如今,我們有了更現代的治水方法,采用了“六閘聯動”和“分時調水”的方案。
“六閘聯動”是指利用秦淮河流域已建成的天生橋閘、武定門閘、秦淮新河樞紐、蓮花閘、南河閘和三汊河河口閘組成一個集中系統,根據長江下關水位的高低,由設在三汊河口閘的中心控制室對六閘實行統一調度,通過多種調水方式補水,實現引石臼湖水向外秦淮河調水、引長江水向外秦淮河調水。
“分時調水”主要是汛期利用流域雨洪資源及石臼湖和秦淮河流域水位差自流引水,非汛期利用秦淮新河樞紐泵站提引水。
如今的秦淮河已經不再泛濫,反而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
小編簡評:云駕駛app是
小編簡評:安全查攝ap
小編簡評:一款安全生
小編簡評:讓你在視頻
小編簡評:這款駕圖OB
小編簡評:手機安全超
小編簡評:安全學院ap
小編簡評:這款軟件大
小編簡評:這里所稱危
網友評論